潭南國小重建
1999年9月21日凌晨發生芮氏規模7.3的強震,為台灣中部地區帶來極大的災難。浩然基金會在評估各地災後重建需求後,決定走進偏遠的南投縣信義鄉山區,來到位於日月潭南邊的潭南村,協助重建潭南國民小學。
當各區的緊急救災行動告一段落,社區亦開始踏入重建階段。浩然務實發展全面計畫,兼顧實體結構重建與部落文化傳承,讓潭南國小師生能早日回校上課。
所有重建工作都遵循同一核心概念:為下一代蓋一座好學校。我們相信學校不只是孩子們學習的場所,更是文化傳承之處。因此,計畫目標不僅重視建造校舍本身,同時希望塑造一個與當地社區緊密結合的教育環境。
為了達成這項目標,我們召集了一群充滿熱情的夥伴,為重建潭南國小共同努力。重建計畫最重要的一環,便是鼓勵當地居民一同決定社區的核心文化元素,繼而重點保留、活化或保護。我們更邀請在地青年就近協助,參與校舍設計討論並監督重建進度。與此同時,所有村民也有機會提供意見並分享觀點,就連孩童對學校建築的想法,我們也同樣認真考慮與看待。
考量居民的建議和想法後,幾個重建概念終於誕生,最後由姜樂靜建築師的設計理念獲選,呈現融合傳統教育與當地文化歷史的全新校園樣貌。
新校園的設計概念增添了開放空間,鼓勵師生及居民共同善加利用。校舍處處融入布農文化特質,例如採用傳統布農家屋配置的教學大樓;圖書館位於傳統家屋小米倉方位,象徵知識就是精神糧食;而當地特產石板屋石材,也出現在不同角落,凸顯在地建築特色。
除了重建校舍外,浩然基金會也為潭南地區規劃了「布農的家—潭南社區文化傳承系列」書籍出版計畫。我們聘請相關領域的專家,以調查研究、訪視耆老等方式,逐字記載潭南地區的環境生態、布農族的傳統編織、染色工藝及石板屋建築特色等。
但傳統技藝傳承向來是知易行難。因此,我們與夥伴們緊密合作,就傳統技藝進行全面的田野調查、訪談及史料研究,再建立嚴謹的系統整合豐富資訊,以協助傳承部落的人文精神及風土民情。透過出版品的詳實記錄,保留了日漸式微的傳統技巧及知識,為當地文化創造全新價值,並勾勒出可能的經濟前景。
重建潭南國小只是一個開始。隨著新校舍落成,該區未來發展仍然面對許多挑戰,有待社區成員共商決策。浩然基金會以實際行動結合各方專業資源,投入地方災後重建並從中汲取經驗,盼能激勵其他個人與團體參與類似計畫,拓展廣泛思維並進而落實執行。
潭南國小校園雖然已於2001年10月5日重新啟用,而其他深入該區提供援助的團隊亦紛紛撤離,但浩然依然持續關注潭南國小的後續發展,迄今仍支持校舍維護及學生戶外教學等工作,並適時給予協助。
「布農的家—潭南社區文化傳承系列」相關出版品
浩然基金會是潭南國小重建計畫的主要執行單位,更特別編纂、紀錄與出版潭南社區文化傳承系列,成為該地文化歷史的重要文獻。透過整合學校及社區的教育資源並出版書籍,布農文化得到妥善記錄和保存,並進一步與潭南村的歷史緊密結合。